
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医经典与传统医学典籍,旨在中医文化科普,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,不替代专业医疗诊断。读者如有健康问题,请遵医嘱,科学就医,理性实践。主要参考资料:《黄帝内经》《难经》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图片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'脾胃者,仓廪之官,五味出焉;三焦者,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。'这是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中对人体消化系统的精辟论述。唐代医王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更是将脾胃称为'后天之本',认为脾阳运化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。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,孙思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,脾阳不运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脾胃本身虚寒,而在于人体一处关键枢纽的淤滞不通。此处一旦畅通,便可鼓舞中气,令三焦气化自然运行,从而根治各种脾胃虚弱之疾。这处神秘的枢纽穴位究竟在何处?为何能有如此神奇的调理功效?
图片
唐贞观十三年,长安城内医名远播的孙思邈正在药王山中潜心修道。这日黄昏,一位名叫柳承志的书生跋山涉水前来求医。此人年约三十,却形容枯槁,面色萎黄,走路时需要拄着拐杖才能勉强前行。他的家人在身后紧紧跟随,生怕他随时倒下。'药王先生,求您救救我家相公!'柳承志的妻子跪在孙思邈面前,泣不成声。孙思邈扶起妇人,温和地说道:'夫人请起,病情如何,让我先为这位书生诊治一番。'柳承志坐下后,有气无力地说道:'先生,小生这病已经三年有余了。起初只是食欲不振,后来逐渐加重,现在不仅吃不下饭,就连走路说话都觉得力不从心。'孙思邈仔细观察着柳承志的神色,只见他虽然年纪不大,但精神萎靡,眼神涣散,整个人仿佛被抽去了精气神。'你可还有其他症状?'孙思邈一边询问,一边为柳承志把脉。'腹胀如鼓,大便溏泄,四肢厥冷,夜里常常冷汗不止。'柳承志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症状,'看过的大夫都说我是脾阳虚衰,开的药方不是附子理中汤,就是四君子汤,可是服药三年,不见丝毫好转。'孙思邈点点头,又仔细观察了柳承志的舌苔,发现舌质淡白,苔薄腻,脉象沉细无力。这确实是典型的脾阳虚衰症候。'书生,你且告诉我,这病是因何而起?'柳承志想了想说道:'三年前小生准备参加科举考试,日夜苦读,常常废寝忘食。那段时间经常深夜还在背书,饮食也很不规律,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。考试结束后,就开始出现这些症状。'孙思邈若有所思地点头:'原来如此。你可知道,你这病的根源并不在脾胃本身?'柳承志一愣:'不在脾胃?可是大夫们都说我是脾阳虚...'孙思邈摆摆手,起身在房间内踱步沉思。片刻后,他拿出一卷古籍,翻到其中一页,指着上面的经络图说道:'《黄帝内经》云:'中焦如沤,上焦如雾,下焦如渎。'三焦者,人体气化之枢纽也。你的症状看似脾胃虚寒,实则是三焦气化不利所致。'柳承志疑惑地看着经络图:'三焦气化?这与脾胃有何关系?'孙思邈耐心解释道:'人体如一座大房子,脾胃如厨房,负责烹饪食物;三焦如烟囱,负责排烟通气。若烟囱堵塞,厨房再好的炉火也无法正常工作。''你长期熬夜用脑,耗伤心血,导致心火不能下温脾土;同时饮食不规律,损伤中焦气机。关键不在于脾胃本身虚寒,而在于三焦气化的枢纽受阻。'柳承志似懂非懂地点头:'那该如何治疗?'孙思邈合上古籍,神情严肃地说道:'治疗之法,不在温阳补脾,而在疏通三焦气化之枢纽。人体有一处关键穴位,古人称之为'气化之门',此穴通调,中气自升,三焦自和。''这穴位在何处?'柳承志急切地问道。孙思邈看了看天色,已是掌灯时分,便说道:'此法非同小可,需要详细传授。你且在山中住下,明日我细细教你其中奥妙。'次日清晨,柳承志早早来到孙思邈的修炼之所。孙思邈正在晨练导引之术,动作缓慢而优雅,呼吸深长有序。'先生,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,想必也是得益于这养生之道?'柳承志忍不住问道。孙思邈微笑着点头:'老夫年已八十有余,却依然精神矍铄,正是得益于这套调理三焦的方法。不仅治病,更能养生延年。'他让柳承志坐好,然后开始详细讲解人体三焦的功能和作用。'上焦主宣发,如雾露之溉,将精微物质布散全身;中焦主腐熟,如沤化之功,消化水谷精微;下焦主分清泌浊,如渎道之利,排泄糟粕废物。'柳承志认真聆听,时不时点头表示理解。'先生,您昨日说的那个'气化之门',到底在什么地方?'孙思邈看着柳承志求知若渴的眼神,缓缓说道:'此穴位置隐秘,功效神奇。它既不在脾经,也不在胃经,而在于连接三焦的关键枢纽之处。'
图片
正当孙思邈准备详细指点穴位时,山下传来一阵急促的钟声。孙思邈眉头一皱,说道:'这是山下道观的紧急钟声,必有要事。'果然,不一会儿就有道童气喘吁吁地跑上山来,急急忙忙地说道:'师父,山下来了一群官差,说是朝廷有急诏,要请药王先生立即进宫为太子诊病!'孙思邈闻言,立即起身准备下山。临走前,他回头看了看柳承志,歉意地说道:'朝廷急召,不敢耽误。你且在山中等候,待我回来,定将此法详细传授于你。'柳承志虽然心急如焚,但也知道轻重缓急,连忙说道:'先生为国为民,小生自当理解。'这一等,就是整整七天。七天后,孙思邈风尘仆仆地回到药王山,柳承志依然在山中等候,每日坚持按照孙思邈教授的导引之术练习。'书生,你竟然还在这里!'孙思邈有些意外。柳承志连忙迎上前去:'先生,小生这些日子一直在按您教的方法练习导引,虽然还不知道那个神秘穴位的确切位置,但已经感觉身体有所好转。'孙思邈仔细观察柳承志的气色,发现确实比七天前有了明显改善,不禁点头赞许:'看来你确实用心修练。既然如此,我便将这个秘诀完整传授给你。'他让柳承志坐好,神情变得郑重起来:'这个穴位,非同寻常。它不仅能治疗脾胃虚弱,更能调和全身气机,鼓舞中气上升。'
图片
正当孙思邈准备揭示这个神秘穴位的确切位置时,柳承志忽然想起一个关键问题。'先生,您说这个穴位能够鼓舞中气,调和三焦,那么它的按揉方法是否也有特殊要求?'孙思邈赞许地点头:'问得好!穴位的位置固然重要,但按揉的手法和时机更是关键。若方法不当,不仅无效,反而可能损伤正气。'柳承志紧张地问道:'那该如何按揉?'孙思邈缓缓说道:'此法分为三个层次:初学者只知其位,略有小效;深得其法者,知其时机手法,效果倍增;而真正精通者,更能配合呼吸导引,达到气机自调的境界。''而真正的精妙之处,在于这个穴位与其他几个要穴的配合使用。单独按揉虽有效果,但若能掌握穴位组合的奥秘,则能令气血大周天运行,不仅脾胃调和,更可强身健体,延年益寿。''此穴位于...'这个神秘的'气化之门'就是位于人体中脘穴上一寸的上脘穴。孙思邈指着柳承志的上腹部,详细解释道:'上脘穴位于剑突下二寸,中脘穴上方一寸处,正当胃的上口,是胃气升降的关键枢纽。此穴一通,胃气上升,脾气得以运化,三焦气机自然调畅。''《针灸甲乙经》记载:'上脘主胃脘痛,心下痞满,不嗜食。'但其真正妙用在于能够鼓舞中气,启动人体自愈机制。'孙思邈让柳承志平躺,用食指和中指轻按其上脘穴:'感受一下,这里是否有一种特殊的跳动感?'柳承志闭目感受片刻,惊讶地说道:'确实有一种温热的感觉,仿佛有气在流动。''正是如此。上脘穴是胃的募穴,又是任脉的要穴,它连接着上焦的心肺、中焦的脾胃,是三焦气化的关键枢纽。'孙思邈继续解释,'古人云:'胃为水谷之海,主受纳腐熟。'上脘穴正是这个受纳腐熟功能的调控中心。'接下来,孙思邈详细传授了按揉上脘穴的具体方法:'每日三次,饭前半小时按揉最佳。用食指和中指并拢,以穴位为中心,顺时针轻柔按揉36圈,再逆时针36圈。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,不可过重。''更重要的是配合呼吸:吸气时轻按,呼气时稍加力度。想象气息从丹田升至此穴,再散布全身。如此坚持,必有奇效。'柳承志按照孙思邈的指导练习了几遍,很快掌握了要领。孙思邈又补充道:'若想效果更佳,可配合足三里、太白、公孙三穴同时按揉。足三里健脾益胃,太白健脾化湿,公孙调理脾胃气机。四穴配合,如四马拉车,力量倍增。''另外,按揉时要保持心境平和,不可急躁。中医讲究'心静气和',心情舒畅,气血才能畅通。若心烦气躁,即使手法正确,效果也会大打折扣。'三个月后,柳承志再次来到药王山,此时的他判若两人:面色红润,精神饱满,说话声音洪亮有力。'先生,您传授的这个方法真是神奇!不仅脾胃问题完全好转,连多年的失眠和健忘也一并消失了。'柳承志激动地说道。孙思邈微笑着点头:'这就是中医'治病求本'的精髓。你的问题表面看是脾胃虚弱,实际是三焦气化失调。通过调理上脘穴这个关键枢纽,恢复了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,自然百病消除。''更可喜的是,这个方法不仅治病,更是养生延年的法宝。坚持按揉上脘穴,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和心性修养,可以保持中气充足,延缓衰老。'临别时,孙思邰特别叮嘱道:'记住,脾阳不运的根本不在于脾胃本身虚寒,而在于三焦气化的失调。上脘穴是调节这个失调的关键所在。只要掌握正确方法,持之以恒,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健康。'从此,柳承志不仅自己受益,还将这个方法传授给了许多有缘人,帮助他们摆脱了脾胃疾病的困扰。而孙思邈的这个发现,也成为了中医调理脾胃疾病的重要方法,流传至今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股票配资平台app,股票如何配资,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