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正又直
编辑/正又直
在中国漫长且丰富的历史长河中,涌现出无数智谋过人的谋士,他们个个精于策划与算计。
各种计谋层出不穷,招招凌厉且诡谲多变,堪称一场场智慧的较量。
从横向角度来看,计策大致可分为阴谋与阳谋两类:阴谋多强调暗中偷袭,背地里悄然出击,令人措手不及;
而阳谋则光明正大,虽明知对方战略意图,却因无计可施,只能被对方的布局牵引,步步被动。
阴谋在历史中早已为人熟知,那么另一类阳谋,究竟是怎样在历史舞台上搅动风云的呢?
本文将分享四个历史上著名的“阳谋”典范。前三个虽各具巧思,但都基于一定的基础条件;
而最后一个则是在条件极其不利的情况下逆转乾坤,至今被多国奉为经典神作。
东汉末年,曹操挟持的汉献帝,实为当时叛军董卓扶持的傀儡皇帝。
之前董卓废黜了汉少帝刘辩,扶持的汉献帝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中缺乏应有的正统地位。
展开剩余92%各路诸侯对他都持怀疑甚至不屑的态度,连“清君侧”的旗号都不愿挂起,根本没把汉献帝当正统皇帝。
吕布杀死董卓后,董承带着汉献帝四处寻求支持。
起初,他们希望投靠当时势力最大的袁绍和袁术两兄弟。
但二人各怀鬼胎,袁绍甚至密谋拥立幽州刘虞为帝,试图抢夺正统地位,
而刘虞本人对此毫无兴趣,导致计划无法实施。
袁术则更为野心勃勃,根本不愿扶持他人皇帝,打算自己称帝。
他们都认为扶持汉献帝非明智之举,反倒容易招来围攻。
挟持天子的策略并非曹操独有,几乎所有有一定实力的诸侯都怀有此念,只是立谁的问题不同。
董承与汉献帝很清楚袁氏兄弟野心难测,最终选择转投曹操。
曹操收留汉献帝,自然得罪了最大诸侯袁绍和袁术。
为了平息二人怒火,又不愿放弃这张宝贵的政治牌,曹操巧妙地以汉献帝名义封袁绍为太尉。
这一封赏实为试探袁绍的态度:若袁绍接受封号,等于间接承认了汉献帝的正统地位。
袁绍既然认了,其他诸侯还敢否认么?
曹操此举运筹帷幄,迅速将危机转为政治资本。
袁绍虽好大喜功,但决策多有迟疑,最终默认了事实。
对袁绍而言,兵力才是硬道理,其他都是虚的。
经过曹操的一系列运作,汉献帝的正统性逐渐获得诸侯认可。
这并非单纯的“挟持”关系,而是一场新锐势力与名望虽衰却有底蕴的旧势力的合作。
汉室虽衰微,但依然有众多忠实拥护者及丰厚物资支持。
“骆驼死了也比马肥”,曹操所获资源使其迅速壮大,逐渐有与袁绍抗衡的资本。
对于汉献帝而言,在逃亡孤立无援时,唯有曹操愿接纳,恩情难忘。
这场计谋表面看似挟持,实则是新锐曹操与暮年汉献帝之间互惠共存的联手。
高明之处在于曹操对局势的精准把控,如何利用这张政治资源,选择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挥其最大价值。
他如教科书般操作,将一位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推上正统大旗,迅速奠定道德高地,开启逐鹿中原的资本积累。
汉初刘邦推行分封制,参考前朝秦朝中央集权的教训。
秦朝李斯权力过大,干预皇位继承,导致胡亥继位时秦国迅速崩塌。
吸取教训,刘邦效仿周朝推行分封制,最初诸侯间和谐共处,皆为国家守护者。
诸侯作为皇权的守门人,国家有难时出力出资。
然而刘邦去世后,封地诸侯开始拥兵自重,萌生篡夺皇位的野心。
他们个个心怀帝王梦,想借机坐大。
皇帝心知肚明,这些拥兵诸侯如毒瘤一般难以根除。
汉景帝时期,晁错提出削藩计划,尝试限制诸侯权力。
但诸侯强烈反对,甚至联合逼宫,朝廷无力镇压,只能以牺牲晁错换得暂时平息。
“七国之乱”虽暂歇,皇权威胁日增。
直到汉武帝登基,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才真正开始削藩。
不过,汉朝北方仍有强敌匈奴,若中央与诸侯全面开战,匈奴或将乘虚而入,形成三方夹击。
汉武帝先平定北方乱局,为削藩奠定坚实基础。
他不愿正面冲突耗损国力,采取怀柔策略。
主父偃因此提出“推恩令”,核心思想是: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爵位外,其余儿子也可分封土地,获得赏赐。
这样一来,诸侯领地逐渐分裂,权势削弱,对中央威胁减少。
“推恩令”自然引来部分强势诸侯反对,尤其嫡长子和大权在握的诸侯王。
但一些无野心诸侯看不透其中玄机,甚至乐见其成,因可分封次子,也算光宗耀祖。
甚至有诸侯对长子不满,分封权力也成佳事。
因此多数诸侯接受了这一策略。
主父偃精准洞察人性——非继承者渴望权力,嫡长子惧怕权力稀释。
“推恩令”恰好激发了矛盾,成为权利冲突间的润滑剂。
从大多数非嫡长子视角看,“推恩令”是正义的象征,团结了广泛人群,维护了他们的利益,这也正是其可怕之处。
说到“围魏救赵”,人们自然联想到三十六计。
该计策主旨是解赵于魏军围困,源于战国时期桂陵之战。
当时,魏惠王派庞涓围攻赵都邯郸,赵国孤立无援,只能求助齐国。
齐威王命田忌为将、孙膑为军师,率军援赵。
孙膑佯攻魏国军事要地襄陵,分散魏军注意力,而主力绕道直取魏都大梁。
魏惠王迫使庞涓回援,魏军疲惫不堪,终被齐军大败。
然而,围魏救赵不只是简单“攻其所必救”。
邯郸被围时,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讨是否出兵援赵。
邹忌主张不援,段干纶则认为仅驻军城外无益,
应攻魏要害襄陵,迫使魏军撤兵,否则双方久攻无果,齐国未必获利。
齐威王采纳建议,攻打襄陵,最终导致魏军主力调回,邯郸失守,齐军乘机大胜。
段干纶的见解比三十六计原文更具战略高度:
他不仅关注打败魏军,更注重通过战争实现齐国长远利益平衡。
赵魏两国成棋子,真正目标是让齐国获得绝对军事优势。
打败魏军只是表面,援赵为名,实则谋取大局利益。
最后一则谋略,来自近代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。
抗战时期,华北我党军队经历了日军严酷围剿。
日军布设严密情报网,采用经济封锁、细菌战、毒气战等惨无人道手段,八路军由40万减至36万,华北人口锐减至5000万。
尽管如此,中华儿女不屈不挠,浴血奋战。
毛主席提出《论持久战》,科学剖析日军优势与劣势,预言侵略者必败。
1937年平型关大捷震惊世界,表明日军并非不可战胜。
《论持久战》详述敌后游击、群众动员、民兵基础等作战方针,
文章公开发表并被译为多国语言,日本亦能详知八路军策略,仍难逃败局。
这四大阳谋中,曹操的“挟天子令诸侯”以正统大旗压制诸侯,建立道德高地;
“推恩令”深刻利用人性弱点,融合亲情与权力,削弱诸侯势力;
“围魏救赵”通过战略性威胁打破敌方均势,巩固自身优势;
《论持久战》则以科学大局观,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实现持久抗争。
前三个阳谋均以谋略者强于被算计者为基础,通过计策节省成本,实现战略目标;
而最后一个则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,凭借科学理论与群众基础,彻底改变战争格局。
这四大阳谋堪称历史教科书中的典范瑰宝,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。
参考文献:
《三国志》
《论持久战》
《孙子吴起列传》
《史记》
《汉书》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平台app,股票如何配资,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