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金时段,灯火通明,福克斯新闻的演播室里,主持人杰西·沃特斯正对着镜头,用他那标志性的、介于玩笑和挑衅之间的语气,给远在万里之外的一条能源大动脉“指点江山”。
你没听错,这位老兄一本正经地建议,某些人或许可以考虑一下,像去年“修理”北溪管道那样,把中俄正在推进的新管道也给“处理”了。
这话一出口,简直就是往舆论场里扔了个炸雷。这到底是为了收视率毫无底线的信口开河,还是不小心把某些人藏在心底的剧本给念了出来?
一张嘴掀起滔天巨浪
沃特斯唾沫横飞时惦记上的,正是大名鼎鼎的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。这可不是什么小工程,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口中,这是足以“划时代”的宏大项目。
这条钢铁巨龙的规划,是从西伯利亚的广袤冻土出发,昂首穿过蒙古草原,最终将俄罗斯的天然气,如同血液一般注入中国的能源网络。
就在沃特斯大放厥词的同一天,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总裁米勒,在莫斯科意气风发地宣布,已经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签署了具备法律效力的合作文件。这意味着,项目已经从图纸上的线条,变成了板上钉钉的现实。
到2030年,它将正式开足马力,每年为中国送去高达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。这数字啥概念?它几乎能满足中国能源需求的15%。对俄罗斯来说,这是战略“向东转”的压舱石;对中国而言,则是能源安全的又一道“保险锁”。
波罗的海的旧账还没算清
沃特斯之所以敢这么口无遮拦,是因为浑水摸鱼的先例确实发生过。他提到的“北溪”管道,至今还是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桩说不清道不明的悬案。
2022年9月,波罗的海海底深处传来几声闷响,“北溪1号”和“北溪2号”这两条输欧大动脉应声瘫痪,无数天然气在海面上翻腾出巨大的白色水花。
德国、丹麦、瑞典的调查转了一圈,都说是蓄意破坏,可凶手是谁?这就有点意思了。德国的调查最后指向了几个乌克兰人,但这结论怎么看都像是个为了息事宁人找来的“临时工”。毕竟,这不禁让人想起,当初俄乌冲突前,时任美国总统的拜登就曾撂下狠话,声称有办法终结“北溪2号”。
普利策奖得主,美国老牌调查记者西摩·赫什更是直接捅破了窗户纸。他的报告直指,这就是现任总统特朗普的前任——拜登亲自下令,由美国海军潜水部队在挪威配合下干的“好事”。五角大楼自然是赌咒发誓地否认,而俄罗斯则怒斥美英正在全力阻挠对此事的公正调查。
这次的剧本可不好抄
然而,想把“北溪”的老剧本,生搬硬套到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身上,那可真是打错了算盘。这两条管道,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背后的玩家,都完全不是一个量级。说白了,谁想动这条新管道,跟在悬崖边上跳舞没太大区别。
最根本的不同,是它脚踏实地。“北溪”躺在国际公共水域的海底,为各种暗箱操作提供了天然的舞台。而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是陆上管道,它经过的每一寸土地,都在俄罗斯、蒙古和中国这三个主权国家的严密注视之下。
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地缘格局下,蒙古国的立场与中俄高度一致。想在这条被无数眼睛盯着的陆上走廊搞小动作,可比在几百米深的海底难太多了。任何风吹草动,都逃不过沿线密布的人防和技防天网。
更关键的是,管道背后站着的人不一样了。“北溪”被炸,主要受害者德国,在巨大的政治压力面前,只能是打碎了牙往肚里咽,甚至连大声叫屈的底气都不足。说得不客气点,那时的欧洲,被某些势力看作是可以牺牲的棋子。
但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背后,是中国和俄罗斯。这两个国家在近几年的国际风云中早已证明,他们绝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。这条管道对两国而言,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利益,直接关系到经济命脉和战略安全。
笔者以为
福克斯那位主持人的言论,或许真就是一场博眼球的“小丑式表演”。但这种表演之所以有市场,恰恰折射出西方某些人,在面对中俄合作日益加深时那种说不出口的焦虑和无力感。他们眼馋、嫉妒,却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,最终只能靠这种“嘴炮”来发泄一下情绪。
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的稳步推进,是全球能源版图和地缘政治重心转移的生动缩影。它不仅仅是一条输送天然气的管道,更像是在西伯利亚大陆上,用钢铁划下的一道清晰而深刻的红线。这条线明明白白地告诉世界:有些底线,碰不得。时代变了,还想拿着过去的旧剧本在新舞台上指手画脚,最后只会发现,自己才是那个跟不上时代的小丑。
股票配资平台app,股票如何配资,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