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图片
点击上方 [儒风雅集] 关注我
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十二月,被调任汝州团练副使途中,途经泗州时与友人刘倩叔同游南山所作。此时他刚结束黄州四年贬谪生涯,虽未获重用但政治环境转暖,心境趋于轻松豁达,遂以清茶野餐之景抒写超脱尘俗的淡泊情怀。
图片
浣溪沙-细雨斜风细作晓寒
宋 苏轼
细雨斜风作晓寒,
淡烟疏柳媚晴滩。
入淮清洛渐漫漫。
雪沫乳花浮午盏,
蓼茸蒿笋试春盘,
人间有味是清欢。
图片
【01】
细雨斜风作晓寒
【释义】
开篇以“细雨斜风”描绘早春微寒的天气,细雨如丝、斜风轻拂,寒意中暗藏生机。“作晓寒”三字精妙,“作”字赋予寒意动态感,仿佛寒冷是天地酝酿春光的必经仪式。
苏轼借自然气候暗喻人生境遇:困境如同“晓寒”,看似凛冽,实为新生前的蓄力。此句融合道家“物极必反”之理,寒至极处必生暖,恰如《周易》所言“穷则变,变则通”。
【感悟】
养生之道贵在“顺四时”:春寒虽侵衣,却可借机锻炼阳气。人生亦如是,逆境如冷雨,若能如草木般舒展接纳,反能强健心志。苏轼于黄州垦荒、岭南啖荔,皆是在“晓寒”中活出暖意。所谓“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”,寒暑皆是修行场,心暖则万物皆春。
【02】
淡烟疏柳媚晴滩
【释义】
雨后初晴,薄雾如纱笼罩河滩,疏朗的柳枝在晴光中摇曳生姿。“媚”字点睛,将柳拟人,道出草木对天光的眷恋,实则投射诗人内心的澄明。此句暗含儒家“格物致知”之思:景无悲喜,心映万象。苏轼以疏淡之笔绘出“晴滩”之美,恰似范仲淹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境界,展现“境随心转”的智慧。
【感悟】
心若蒙尘,则见万物皆浊;心若明澈,则枯木亦含春意。陶渊明采菊东篱、王维坐看云起,皆因心怀明月。修身当学疏柳——枝条虽简,却能在晴光中自成风韵。人生不必求繁花似锦,但求如柳枝般柔韧中正,风雨不折其志。
图片
【03】
入淮清洛渐漫漫
【释义】
洛水清流汇入浑浊淮河,渐行渐阔,终成浩渺。“漫漫”既写水势绵延,更喻君子身处浊世而持守本真的气度。此句化用《庄子》“与世偕行而不替”的哲学:清水入浊流,非被污染,而是以柔克刚、润物无声。苏轼贬谪生涯中“九死南荒吾不恨”的豁达,正是“清洛入淮”的精神写照。
【感悟】
清水与浊流相融,恰似智者入世——外圆内方,和光同尘。莲出淤泥而不染,并非远离泥泞,而是扎根其中汲取养分。处世当如水:遇方则方,遇圆则圆,但本质恒清。与其抱怨环境浑浊,不如修炼“化浊为养”的智慧。
【04】
雪沫乳花浮午盏
【释义】
午间煎茶,雪白茶沫浮于盏中,如乳花轻漾。宋代点茶以沫白为佳,苏轼却以“雪沫”喻之,取其至纯至净之意。茶盏方寸之间,映照“一尘不染”的心境,暗合禅宗“平常心是道”的觉悟。饮茶非为解渴,而在品咂当下,恰如永嘉玄觉禅师所言“行亦禅,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”。
【感悟】
茶道即养心之道:水温火候需分寸,恰似待人接物讲求“中道”;沫白如雪贵在静置,暗合养生“神宜静,形宜动”之理。现代人追逐烈酒浓咖啡之刺激,殊不知淡茶清欢更养元神。慢煎细品的过程,正是收摄心神、回归本我的修行。
图片
【05】
蓼茸蒿笋试春盘
【释义】
蓼芽嫩绿,蒿笋鲜脆,春盘素淡却饱含时令生机。“试”字道出尝鲜之趣,更显对自然馈赠的珍重。此句呼应《黄帝内经》“食饮有节”的养生观:春食芽、夏食叶,顺应天时以养五脏。苏轼将寻常野菜化为诗料,正是儒家“一箪食,一瓢饮,乐在其中”的实践。
【感悟】
饮食之道,贵在“应时而取”:春食蓼蒿助阳气生发,秋食百果敛肺金之气。人生亦需遵循“时节”:少年立根、壮年展叶、暮年收果,强求早熟犹如揠苗助长。草木知春秋,人当效天地——不违时,不逾矩,方得长久。
【06】
人间有味是清欢
【释义】
身处污浊更要保持清白,内在光芒含蓄而温润。此句化用《论语》“涅而不缁”,强调在逆境中坚守本真。结句以“清欢”统摄全篇,定义人生至味。清欢非寡淡,而是褪尽浮华后的本真之乐,如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”的悠然,亦如邵雍“月到天心处”的澄明。苏轼融合:儒家的“孔颜之乐”、道家的“见素抱朴”的智慧,终成这句穿越千年的生命箴言。
【感悟】
清欢是颜回“箪食瓢饮”不改其志,是庄子“鹪鹩巢林”知足常乐,更是阳明心学“此心光明”的透彻。世人求“浓烈”,往往迷失于声色;智者守“清欢”,却在简淡中见天地。真正的富贵,不是拥有最多,而是需要最少。
【结语】
苏轼以细雨、疏柳、清茶、春盘等寻常风物,编织出一卷“中国式生活美学”长卷。他告诉我们:养生在顺四时,立志在守本心,修身在品日常,处世在化浊为清。这阙词如一面明镜,照见每一个渴望诗意栖居的现代人——人间至味,不在远方的山珍海味,而在当下这一盏清茶、一筷春蔬中的淡然与欢喜。
完
关注我,品味诗词,感悟人生!
欢迎点赞,收藏,分享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平台app,股票如何配资,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